资源与环境学院首届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评比大赛

  • 张贞莹
  • Published: 2023-12-04
  • 5453

       2023年12月2日,资源与环境学院首届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评比大赛在教二楼201智慧教室举行。本次大赛的主题为“新设计建功新教学·新思考引领新征程”,共有9位教师参与并分享教学案例。大赛由资源与环境学院刘文彬副院长主持。

      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周伟奇老师首先以《城市生态学绪论》为题开展了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分享。周老师首先从全球城市化与城市生态学视角介绍了当今城市生态学研究背景与研究领域,他指出城市发展中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全球可持续发展的巨大挑战,涉及环境污染、生态空间丧失和退化等多种环境问题,减少城市发展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关键在掌握城市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功能演变及其对变化环境的响应和反馈机制,通过长期观测、系统研究、机理探索和决策支持的过程,使我们的城市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新生态新生境。


图一 周伟奇老师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白永飞老师以生态系统生态学为教学案例分享,指出在由本科生到研究生的过渡中,要注重“熟+巧+科技创新”,同时强调这也是成为一名优秀科学家的重要公式,必须在理解基本科学原理的基础上投入和参与到科技创新中。最后,他以著名科学家的事迹为例,将科学家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了教学内容中。

图二 白永飞老师作报告

        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李发东老师做了题为《景观生态学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教学案例报告。李老师首先为大家展示了多元化的动物、植物等画面,引出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以电影《马达加斯加》为例又生动地介绍了当地气候多样性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他强调生物多样性涵盖了诸多方面的多样性,如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等。最后,李老师指出全球近年来正面临与生物多样性相关的多重威胁,呼吁大家增强多样性保护意识。

图三 李发东老师

        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陈保冬老师介绍了 《菌根真菌:植物的共生伙伴》,探索了看不见的微观世界。陈老师从真菌世界的分类讲起,提到90%的陆地植物都与真菌共生,这种共生与我们农业生产息息相关。随后,他以具体实验为例讲述了菌根真菌在植物适应多种环境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包括植物在适应贫瘠土壤、促进植物吸收利用土壤磷等方面的主导机制。地下菌丝网络是植物世界的互联网,物质和信息传输的高速公路,菌根真菌在可持续农业和退化土壤生态修复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最后,他呼吁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人类要与自然和谐共生。

图四 陈保冬老师作报告

        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张云海老师做了《群落生态学思政教学》的教学案例分享。指出生态系统稳定性已上升到国家需求的层面,群落生态学作为探索生命共同体和“两山理论”的学科之一也至关重要。在报告中,张老师提及了氮沉降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评估方法,指出氮输入降低了多空间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张老师强调抓住历史新机遇,拥抱新理念,善于应用新技术,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通,为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美丽中国”贡献青春力量。展望未来,他提出课程设计要与国家需求相结合,以更好地推进生态学教学和研究。

图五 张云海老师作报告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张扬建老师以《碳中和和碳计量》为题做了教学案例报告。张老师以生态系统中的“碳”为切入点,围绕生态系统碳汇研究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探讨了植被生产力和光能利用率模式,他介绍了针对我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评估的新技术,如激光雷达遥感及其在灾后重建中的应用,此外,他还提及了叶绿素荧光探针在监测植被实际光合作用方面的应用。

图六 张扬建老师作报告

        来自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王章玮老师展示了《环境变化的生态效应》课程思政教学思考与案例。面对生态安全和健康风险,她强调应培养学生具有分析环境变化生态效应的思维能力。王老师认为目前教学课程中还存在着内容不够系统、实施设计等问题,提出以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的思政目标为解决之道,在教学中融入思政方式、挖掘思政元素。接着,王老师以《环境汞变化及其生态效应》为教学案例,从汞作为地壳稀少元素入手,号召青年学习与汞矿开采有关的“万山精神”;王老师同时还介绍汞的用途和基本性质及其生态储存、流通和生态毒性效应,列举了我国环保部、外交部、发展改革委等十余部门针对汞问题提出的减排要求和汞履约行动计划,突显了中国在应对解决全球汞环境问题的决心。

图七 王章玮老师作报告

       来自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刘晓娟老师分享了《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思政教学-时代思考》。刘老师介绍了在生物多样性的政策背景下科学家为遏制生物多样性做的努力,同时她指出保护生物多样性中国一直在行动。以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BEF)作为案例的讲述中,刘老师指出BEF研究的重要意义,探讨了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功能及BEF的研究方法。她回顾了全球范围内关于生物多样性丧失对生态系统影响的经典实验和其发展历程草地生态系统实验,特别关注了草地生态系统实验和量化生物多样性效应的机制。这一过程中,她分享了一些应用于生态系统修复的案例,例如国家公园中退化生态系统的修复和生态系统恢复历程。在教学方面,刘老师强调了为未来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修复注入年轻力量的重要性。

图八 刘晓娟老师作报告

        大赛最后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孙志刚老师做《农业生态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教学案例分享。孙老师首先全面介绍了农业生态系统工程的概况,探讨了其在农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随后,他以信息技术与数字农业工程、盐碱地农业系统工程、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工程、污染农地修复系统工程、循环农业系统工程以及华北高效生态农业系统工程等六大工程作为分享案例,详细阐述了现代生态农业系统发展中的重要实践。

图九 孙志刚老师作报告

        参赛的教师们精心准备了教学案例,通过现场演示,展现出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辨识能力和经验教训、理想责任和使命担当、精神追求、榜样力量和价值认同、格局视野和成长方向、文化内涵和自尊自信等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与融入,展示出了他们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新探索和勇于实践创新的态度。经过激烈的角逐,评委进行了现场投票评选出了优胜教师,周伟奇、张扬建、刘晓娟老师斩获此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评比大赛一等奖,白永飞、李发东、陈保冬、张云海、王章玮、孙志刚老师荣获二等奖,最佳教案奖由刘晓娟老师摘得,城市与区域生态学教研室、保护与恢复生态学教研室、生态系统生态学教研室获得此次大赛的优秀组织奖。随后刘文彬副院长为获奖个人和集体颁奖。大赛圆满结束后,与会老师一起合影留念。

图十 获奖个人和教研室团队领取证书

        活动结束后,各生态学学科教研室的授课老师对此次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这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资源与环境学院的生态学学科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资源与环境学院将以此次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评比大赛为契机,继续致力于提升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落实工作,并将其融入学科建设,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图十一 与会老师合影

 

Baidu
map